流水线是人类生产力的高级形态,解决了大量重复性劳动的效率问题。
流水线的起源
1,英国人韦奇伍德的陶瓷厂
“英国传统陶瓷之父”韦奇伍德(Josiah Wedgwood 1730-1795)——其外孙是《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
韦奇伍德在1759年创办Wedgwood品牌,至今已有250年历史。他在工厂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这样一来,原来意义上的“制陶工”就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挖泥工、运泥工、搬土工、制坯工等等制陶工匠变成了制陶工场的工人,他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
韦奇伍德的这种工作方法已经完全可以定义成为“流水线”。这也是工业流水线最早的雏形。
韦奇伍德绝对是个集艺术、商业、管理于一身的人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评价:“对陶瓷制造的卓越研究,对原料的深入探讨,对劳动力的合理安排,以及对商业组织的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工业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
2,福特的汽车产流水线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立了福特汽车 公司。1908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T型车。1913年,该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纪录。
虽然如前文所说,生产流水线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但是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才是大众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流水线。
流水线刚出现时,民众对这种剥夺个人创造力和个性的巨大生产机器非常厌恶,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好莱坞笑星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就对生产流水线对工人的压榨极尽批判。
但流水线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资本是贪婪逐利的,流水线理念是无罪的,其他行业纷纷效仿推广。
3,流水线进入检验领域
3.1,流水线在检验领域的发展,以项目检测的全自动化为基础。
以生化检测为例,发展历史为:
第一代:全手工的分光光度计检测:
学过生化实验课的同学应该有体会,血清加试剂----孵育----变色----调检测光谱----光度计检测颜色深浅值----记录,每个步骤都要人工做,一管血假设做个生化全套,各种移液器操作,能把你累个半死。目前这个东西只会在学校科普教育时候看到了。
第二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如加样、加试剂,孵育、比色、结果记录这些环节,人做前半段,机器做后半段。比第一代,已经好多了,但是还不够快,因为前处理太慢了。
居然市面上还有得卖,我想您只会在乡镇医院看到它了。
第三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全自动,顾名思义:从加样至出结果的全过程完全由仪器自动完成。操作者只需把样品放在分析仪的特定位置上,选用程序开动仪器即可取检验报告。
美国Technicon公司于1957年成功地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后,各种型号和功能不同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不断涌现,为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自动化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behold,下图就是史上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现估计躺哪个博物馆里。
3.2,流水线正式进入检验领域
创新的空间:全自动化设备的出现,使整个检测环节除检测之外,只剩下标本的采集,传递,离心,离心标本处理,保存,倾倒等工作。此部分“检测外耗时”占整个过程的70%时间,因此有大量的空间,可以被自动化设备代替,只待一个有心人去实践。
创新的先驱者:8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医疗劳动力短缺也很严重。日本高知县(Kochi)的佐佐木博士(Dr.Masahide Sasaki)因为实在缺人,自己专研发明了很多传输带系统,和机械臂系统,于1984年创建了一个第一个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而后在1989年,日本秋田国立医院在日立的帮助下完成了真正自动流水线实验室的概念。而后,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市场打开,各大检验巨头开始布局自动流水线领域。
流水线的本质
1,英国人韦奇伍德的陶瓷厂
流水线的一般理论不想多讲了,看看下面两个图就懂了:
我想讲一点不一样的,广义的流水线是一种的流程的“精益化封装”。
我们使用上帝视角回看生化检验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全自动生化将手工分析的流程进行了封装,封装过程中排除了“中间商赚差价”,把不稳定的非精益因素都去掉了。
如图,方块小代表自动化操作速度快,紧密代表没有非精益因素;
因此一个试管做个生化全套,如果是手工法,那大量的非精益因素重复产生的时间耗费,同样也是惊人的!
再观察流水线的步骤,我们发现流水线其实是一种更大层面上的流程封装:
那问题来了,现在的流水线系统,将标本检测的全部流程都进行封装了吗?
谁才是最完美的流水线系统呢?
请见(下)分解